张良本姓韩,是韩国公子,他的祖父、父亲都曾担任韩相韩国灭亡时
张良本姓韩,是韩国公子,他的祖父、父亲都曾担任韩相。韩国灭亡时,张良还年少,改名换姓,躲避秦国的搜捕。为报国仇,他散尽家财,招募勇士,密谋刺杀秦始皇。要怎么刺杀呢?他不像荆轲、高渐离那样有机会接近秦始皇,只能远距离刺杀。有没有机会呢?应该说有,因为秦始皇喜欢出巡,只要出了皇宫,就有机会下手。不过皇帝出行乘坐马车,倘若用弓弩伏击,效果不好。皇帝的马车是有防护的,远远地射箭,就算射到也是强弩之末,不能穿缟素,除非射中要害,否则皇帝也死不了。
他想来想去,得用重型武器:大铁椎。于是他造了一把大铁椎,重达一百二十斤,只要砸中皇帝的马车,一百多斤的重量泰山压顶,必是车毁人亡。不过又有一个问题,这么重的铁椎,扔的距离就不远。要行刺,非得找一个神力王不可。他多方寻觅,终于找到一个大力士,天生神力,扔铁椎像扔鸡蛋一样。
公元前218年,秦始皇又一次东巡。皇帝东巡排场很大,张良事先侦知其线路,便在皇帝必经之地博浪沙埋伏起来,找了一处最好的地形,居高临下,视野好,易伏击,方便撤退。秦始皇的车队来了,进入伏击距离后,大力士抡起大铁椎,朝着前下方一辆华丽的马车砸去,一椎把马车砸得稀巴烂。
秦始皇死了没?没有。因为大力士一时有点慌乱,认错车了,把副车当作皇帝的座车。当然,也有一种可能,是砸偏了,史书也没交代清楚,反正没砸中皇帝的座车。一个大铁椎从天而降,虽没被砸中,秦始皇也被吓坏了。他马上吩咐卫兵们捉拿刺客,当卫兵冲上山顶时,张良等人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。皇帝大怒,诏令天下大搜,十天过去了,仍然一无所获。张良隐姓埋名,藏匿于下邳,躲过一劫。
这次刺杀虽未成功,但足见张良的机智沉勇。后来,他协助刘邦,推翻暴秦政权,终于得以报灭国之深仇大恨。
除了这几次遇刺外,秦始皇还有一次遇险。
那是在博浪沙遇刺后两年,即公元前216年,秦始皇微服出行,在咸阳城附近瞎逛。应该说,秦始皇还真不是一般的人,一大群人马出行都遇刺,他还敢微服出行,可见他颇有勇气。这次出行,他只带了四名贴身武士。岂料晚上行至兰池时,忽然杀出一伙强盗,不知是想抢劫还是杀人越货。强盗们当然不知秦始皇的身份,还以为是什么富家子弟,遂围了过来。四名贴身武士拔剑相迎,所幸强盗人数不多,而这四名武士个个武功盖世,很快杀个片甲不留。
只能说秦始皇运气不错,要是遇到大股强盗,恐怕命都没了。去当强盗的人,都是对朝廷不满的,若知他是皇帝,岂不个个拼了命!这件事,让秦始皇感到后怕。回到宫中后,他马上下令在关中地区展开大规模搜捕强盗同党,又折腾了二十天之久。
七国之战平息了,人民迎来了和平,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当强盗呢?原因很简单:不满秦之暴政。
四二 焚书坑儒:秦之暴政
说到秦始皇,人们总想到他统一六国,也想到他焚书坑儒。其实,焚书坑儒只是秦始皇暴政的一个缩影罢了。秦始皇的残暴并不始于灭六国后,镇压弟弟成的叛变以及平嫪毐之乱中,他已经大开杀戒,毫不留情。一统天下后,他的残暴又无人可以约束了。
先来说说焚书。
焚书与杀人无关,却是思想专制的象征。
公元前213年,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。仆射周青臣拍马屁说:“以诸侯为郡县,人人自安乐,无战争之患,传之万世,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。”这话秦始皇爱听,十分舒服。岂料有个人顽冥不化,博士淳于越对周青臣说的不以为然,他引经据典,说商、周之所以国运长久,原因就在于分封子弟功臣,以为朝廷的枝辅。倘若皇室子弟没有权力,那么朝廷要是出了什么权臣,有谁可以匡救呢?他的结论是:“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,非所闻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