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]守岁:民俗,一家人在除夕围炉而坐,通宵不睡,直到第二天新年。唐太宗《守岁》有“暮景斜芳殿,年华丽绮宫。寒辞去冬雪,暖带入春风。阶馥舒梅素,盘花卷烛红。共欢新故岁,迎送一宵中”。
[2]锦瑟何年:李商隐《锦瑟》有“锦瑟无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华年”,锦瑟由此成为伤逝年华的意象。
[]记巡檐笑罢,共撚梅枝:化自杜甫《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,喜寄》三首之三“巡檐索共梅花笑,冷蕊疏枝半不禁”。巡檐,来往于屋檐之下。撚(niǎn),执,持。
[]燕蜡鸡丝:当为蜡燕、丝鸡,旧俗于新年所制的食品,此处为合乎音律改称燕蜡鸡丝。唐人冯贽《云仙杂记·洛阳岁节》载,洛阳人家于元月初一做丝鸡、葛燕、粉荔枝。明人瞿佑《四时宜忌·正月事宜》载,洛阳人家元月初一做丝鸡、蜡燕、粉荔枝。明人杨慎《艺林伐山》载,《玉烛宝典》称洛阳人家元月初一做丝鸡、蜡燕、粉荔枝,所以宋人贺正启有“瑞英饯腊,粉荔迎年”之句。
[]一编消夜:化自王彦泓《灯夕悼感》“一编枯坐到三更”。一编,书之一卷。
[]玉漏:古代计时用的漏壶。漏壶罕有玉制,所谓玉漏,不过如金井、铁笛之类的词汇一般,是一种气质上的形容罢了。所以在诗歌语言中,同一种漏壶,可以叫做玉漏、银漏、更漏、铜漏、春漏、寒漏,就像同一种笛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写作玉笛、铁笛。竹笛。在诗歌套语里,更漏一般都带有长夜漫漫、斯人寂寥的意象。
[]朱幡剪彩:旧俗在立春之日,女子把缯绢剪成小幡,或簪在家人的头上,或缀在树上,称为春幡,以示迎春之意。朱幡,即春幡。
[]冠儿侧、斗转蛾儿:蛾儿,即闹蛾儿,一种女子的头饰,形如飞蛾,不断旋转颤动,多在年节游玩时戴在头上。康与之《瑞鹤仙·上元应制》有“风柔夜暖,花影乱笑声喧。闹蛾儿、满路成团打块,簇着冠儿斗转”。斗转,旋转。《水浒传》第六十五回“时迁火烧翠云楼,吴用智取大名府”,在元宵节上,“却说时迁挟着一个篮儿,里面都是硫磺,焰硝,篮儿上插朵闹蛾儿走入翠云楼后,走上楼去,只见阁子内,吹笙萧,动鼓板,掀云闹社,子弟们闹闹嚷嚷,都在楼上打哄赏灯。时迁上到楼上,只做卖闹蛾儿的……”
[]卢郎青鬓:宋人钱易《南部新书》载,卢家有一子弟,年纪已老仍做校书郎的小官,后来娶了崔氏女子。崔氏很有文采,结婚之后情绪一直不好,卢郎便请妻子以诗抒怀作为玩笑,崔氏当即成诗一首:“不怨卢郎年纪大,不怨卢郎官职卑。自恨妾身生较晚,不见卢郎年少时。”青鬓之“青”,这里指黑色,如青衣人,是指身穿黑衣的差役;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,所骑之牛即黑牛;青眼有加,青眼即指黑眼珠。
又 除夕得梁汾闽中信,因赋[]
荔粉[2]初装,桃符[]欲换,怀人拟赋然脂[]。喜螺江双鲤[],忽展新词。稠叠频年离恨[],匆匆里、一纸难题。分明见、临缄重发,欲寄迟迟[]。心知。梅花佳句,待粉郎香令,再结相思[]。记画屏今夕,曾共题诗。独客料应无睡,慈恩梦、那值微之[]。重来日、梧桐夜雨,却话秋池[10]。
【赏析】 这首词大约作于康熙十七年(1678年)或十八年(1679年)除夕,当时纳兰容若收到好友顾贞观从闽中(福建)寄来的书信,有感而作。所以这首词可以看作一封词体的回信,信中娓娓诉说自己如何思念好友,如何怀着惊喜的心情阅读好友寄来的新词,如何总有话说不尽的感觉,以至于信才封好又拆开,补充内容,如此反复多次才终于寄出。情真意切,令人动容。
【笺注】
[]除夕得梁汾闽中信,因赋:除夕,为康熙十七或十八年除夕。梁汾,顾贞观,字华峰(一作华封),号梁汾,无锡人,康熙五年举顺天乡试,擢内国史院典籍,康熙十年退归乡里,康熙十五年再度进京,结识容若,著有《积书岩集》及《弹指词》。
[2]荔粉:即粉荔枝,旧俗于新年所制的食品。唐人冯贽《云仙杂记·洛阳岁节》载,洛阳人家于元月初一做丝鸡、葛燕、粉荔枝。明人瞿佑《四时宜忌·正月事宜》载,洛阳人家元月初一做丝鸡、蜡燕、粉荔枝。明人杨慎《艺林伐山》载,《玉烛宝典》称洛阳人家元月初一做丝鸡、蜡燕、粉荔枝,所以宋人贺正启有“瑞英饯腊,粉荔迎年”之句。